未曾发言的发言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学习和请教。对于生态思想、生态文化,由于工作性质和术业专攻的原因,我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和把握,只是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生发了一些感受和想法,下面就这些感受和想法与大家分享。当然这是一己之见,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我的记忆中,与生态相关的、最深刻的大概有这几件事:

第一,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高考,增加了地理科目。在当时的《高级地理》课本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一副生态平衡的图示。这个图很形象、很直观的描绘了生态系统平衡的道理。大概意思是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米······那个时候只是为了考试,重点在知识的记忆,对生态没有太多的想法和理解。

第二,进入高校工作以后,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了美学热,一时间各种美学书籍、文艺思潮风起云涌。其中生态美学独树一帜。零零散散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其中一篇讲述“梅妻鹤子”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成语、这个故事在当时只是让我知道了——文艺创作中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关系,和生态似乎没有关系。

第三,再就是大家熟知的电影《狮子王》。我对其中一段场景的对话非常感兴趣:

木法沙说:“世上万物和谐共存,国王就得理解这种平衡,并且尊重所有生命,从满地爬的蚂蚁,到跳跃的羚羊。”

辛巴说:“但是,爸爸,羚羊不是我们的食物吗?”

木法沙:“没错,我解释给你听。我们死后身体化为草地,而羚羊以草为食,我们在生命循环中紧紧相连。”

时至今日,生态已成为全球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特别强调青海最大的责任、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潜力是生态。而生态国家公园的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极大的促进了青海生态建设与发展。今天召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工作会议既是我们的荣誉责任,也是担当义务,作为一名文艺文化工作者,我以为我们必须对生态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辩证的、美学的认识与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的认为,建几个湿地公园就叫生态文化,拍摄写作了动植物作品,就叫生态文艺。愚者以为,生态文艺不是简单记录、艺术描绘自然界及其物种的存在,或者说除了再现物种美、物质美、自然美;展现形式美、形象美和精神美,更主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物与物、物与人、自然与社会内在联系。就我的认识而言:凡是借助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阐释万物生存的本质、生存智慧的作品,才是生态文艺的本质特征。这一点我们古人的智者已经说的非常明白。

《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印度:万物有生、万物有灵、万物有情)

这段话,虽然是对周易八卦产生作的说明,但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视角、维度去阐释。因为,这段话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厚,储存着大量的信息。有学者认为是文字、绘画、书法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是“以己度物”的原始思维的体现。这些说法都没错。站在文艺理论专业的视角我以为这段话也是对文学艺术创作,或者说是对生态文艺概念的一个很好的界定和说明。因为,我们的创作需要观察、体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阴晴晦明、山川大地、飞禽走兽、花草虫鱼·····从自然到社会,从动植物到人自身等等。但这些并不是一个个自生自灭的单纯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是对立的、矛盾的、冲突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它们有着自身的美,有着整体的美,有着科学的美,有着社会的美。因此,我们不单单要描绘、讲述单个的诗情画意,更多的应该是书写它们生存的本质、生存的智慧。我们仰观不仅仅是认识天象,俯察也不仅仅是把握大地的法则,认识鸟兽与土壤气候的关系,而是要寻绎其中蕴含的道理、规律,从而实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大同,美美与共。

当然,生态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我们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施策,精准保护,一方面还需要在科学教育上下功夫,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起来;将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我们还需立足高远,提高站位,以博大的胸怀擘画生态发展的蓝图。避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我们还需借助艺术的笔触,讲述中国生态故事,塑造青海生态形象,合力推动青海生态高质量发展,为青海“四地”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zz/196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