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听胡立根老师做讲座,他讲到一位高三语文老师,一年给学生看了80多部电影,学生的高考成绩照样很好。听了之后,对那位艺高人胆大的语文老师钦佩不已,也不禁对电影这种艺术与语文的关系进行了深思。
电影能给写作提供一种思路。
以影片《小鞋子》为例。伊朗电影《小鞋子》是一部情节简单,却很感人的电影,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她和妹妹达成协议,不告诉爸爸,不为家庭增加额外的负担。兄妹俩商量好,上学时轮流穿阿里的鞋,于是影片里有许多兄妹俩为了不迟到奔跑的镜头。有一天,他们发现丢了的那双鞋竟然在一个小女孩的脚上,他们跟踪到小女孩家门外,正看见那女孩搀扶着盲人父亲出去,面对此情此景,兄妹俩什么也没做就离开了。
因为阿里的脚大,妹妹穿着那鞋有点大,一次上学时不小心一只鞋子掉到水沟里了。妹妹努力打捞,最后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把鞋子从水里捞了出来。后来学校举行长跑比赛。获得第三名的学生能得到一双运动鞋的奖励,哥哥阿里喜出望外,决心参加比赛,但最终因为跑了第一名,他与运动鞋失之交臂。
整个故事围绕小鞋子展开,形成跌宕起伏的情节脉络,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我跟学生们一起看这场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很受感动。我就想,如果我们的写作也能学习这样的构思,那么文章就肯定能写好。
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叫《羚羊木雕》,那篇文章在行文结构上与这个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处。故事是这样的:父亲送我一件从非洲买回来的羚羊木雕,我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知道我把礼物送了人之后,就逼迫我要回来,理由是羚羊木雕很贵,我万般无奈去找万方索回礼物,万芳一气之下也索要她送我的小刀。最后,万芳在她母亲的劝说下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却说她的小刀就送给我了,不要了。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围绕羚羊木雕起起落落,曲曲折折,整篇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不禁又想起蒲松龄的《促织》。主人公成名被分配以捕促代替徭役,悲剧就开始了。这个地方不盛产促织,是里正为了邀功想出来的。成名因为捕不着促织愁眉不展,甚至被打得两股鲜血淋漓。妻子听说村里来了个巫婆,就去那里占卜,结果得到了一张图画。图画的暗示,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和希望。成名按图索骥,果然得一促织,全家喜气洋洋。九岁的儿子看见自从有了促织,父母甚至都不怎么重视他了,于是趁父母不在时,打开笼子看了看这个稀罕玩意儿,没想到促织一跃跳出,可怜九岁的成名儿子,想全力逮回,终因小手用力太猛,把促织压死了。因担心父亲责骂,成名的儿子投井自尽了。成名痛失促织,怒气冲天;再失儿子,五脏俱焚,心如死灰,万念俱灭。好在儿子好像还有一丝气息,这才让成名夫妇又生出一丝渺茫的生的希望。既然儿子还在,生活还得继续,于是继续到处捕捉促织。皇天不负有心人,成名捕到了一只促织,这只促织虽然不中看,但是却能帮他在里正那里交差。村中一少年,恃强凌弱,硬要拿自己的促织跟成名的比拼,结果险象环生,最终成名的促织大获全胜。自此,从州到县到皇宫,成名的促织,一路比拼,所向披靡,最终给成名挣的显赫的地位和无尽的繁华。好事鸿运,一股脑儿涌来,儿子化成促织为家里挣得了这一切后也醒了,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无论是电影《小鞋子》还是《羚羊木雕》和《促织》,都给我们一个启示:好文章可以选取一个物件来作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的设置可以起起伏伏,一波三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又想起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一句话:“好文章在于折腾。”他在给孩子们讲课的时候说,以后写作文写到一个人想要去干什么的时候,不要让他立即去干,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要一个矛盾,这叫什么来着?折腾!每折腾一次,人物形象就鲜明一次,主旨就深刻一次。这不仅仅是给你讲一个方法,是在讲一个物理,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是怎么运动的呀?这个世界运动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折腾,来自摇摆,来自否定、肯定、否定、肯定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
经典的艺术作品有许多相通之处,电影艺术与文学作品就是这样的,他们互相补充,互相诠释,彼此印证,把读者从抽象的文字海洋带入直观的视觉世界,使许多模糊的东西具体化、情境化、生动化,让读者一步步感受真实、体验情感、经历现场。
适当看看电影是应该的,也是需要的。
撰稿:赵利
校对:艾青
编辑:吴欣欣
审核:赵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