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
孩子元旦晚会有一个交换礼物的环节,孩子本来是和同桌女生约定好互换礼物,孩子用自己零花钱买了一块卡西欧的手表,也不算贵,几百块钱。但元旦晚会前一天,跟同桌因为小事吵架了,同桌临时反悔和另一名同学互换了礼物。
最终孩子和其他几名没有交换过礼物的的同学,在老师的建议下随机互换了礼物,随机打乱的,也不知道是谁的,孩子打开之后发现是一个橡皮,还是用过的旧橡皮。
但是孩子当时也没有吭声,回来之后一直默默不开心。
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后,要不要干预这件事?
宏桑老师答:
要干预,出面换回来。
这并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因为价值不对等就玩不起,教给小孩子利益为上。
实际上,这个案例跟《羚羊木雕》完全不同。
之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小孩子之间交换了不等价的玩具,但是两个孩子都很满意,作为家长怎么处理好呢?”,
题目描述如下:
就是刚才楼上小孩来我家玩,走了之后发现两个小孩子互换了玩具,价格大概和20的区别吧,我觉得只要孩子觉得值得就行了,价格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即可,但是孩子妈妈和我妈都觉得不行,这样吃亏,要换回来,不然以后还会乱换玩具,怎么处理好一点呢?
大多数回答的建议都是尊重孩子的视角,友情无价。
我也回答了,而且还引用了《小王子》里面一段讽刺“大人”的话:
大人们喜欢数字。
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的一个新朋友时,他们从来不问实质性的问题。
他们从来不会说:“他说话声音如何啊?他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标本呀?”
他们却问你:“他多大年纪呀?弟兄几个呀?体重多少?他的父亲挣多少钱?”他们以为这样才算了解朋友。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的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上有很多鸽子.......”那他们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
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那是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但是吧,这两种情况完全不同。
在《羚羊木雕》和上个案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两个孩子都很满意。
而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已经感觉到自己吃了闷亏:
但是孩子当时也没有吭声,回来之后一直默默不开心。
而且这件事不公的核心点,不在于价值,而在于态度。
孩子是用心准备交换礼物的。
孩子用自己零花钱买了一块卡西欧的手表,也不算贵,几百块钱。
而对方的态度,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敷衍来形容了,你买个新橡皮也能忍啊。
在老师的建议下随机互换了礼物,随机打乱的,也不知道是谁的,孩子打开之后发现是一个橡皮,还是用过的旧橡皮。
遇到不公,应该教育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这里就不引用《小王子》里的台词了,引用电影《低俗小说》里面的一段台词,来自《圣经.旧约》————
有段圣经现在读应该很恰当
Well,theresthispassageIgotmemorized
西结书二十五章十七节
sortoffitsthisoccasionEzekiel25:17
正义之路被暴虐之恶人包围
Thepathoftherighteousmanisbesetonallsidesbytheinequitiesoftheselfishandthetyrannyofevilmen
以慈悲与善意为名引导弱者
Blessedishewhointhenameofcharityandgoodwill
通过黑暗之路的人有福了
shepherdstheweakthroughtheValleyofDarkness
因为他照应同伴、寻回迷途羔羊
forheistrulyhisbrotherskeeperandthefinderoflostchildren
那些胆敢残害荼毒我同伴之人我将向他们大施报复
AndIwillstrikedownuponthee"withgreatvengeanceandfuriousangerthosewhoattempttopoisonanddestroyMybrothers
到时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AndyouwillknowMynameistheLordwhenIlayMyvengeanceuponthee!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耶稣和孔子两位老人家都是这么说的,你又何必犹豫。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
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