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来分享出自《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单从这句话看,可能只有放在语境中,才能正确了解。接下来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对应的应该还有一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道德经第二章之前两句。老子在上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紧接着就用下面的话来阐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人对此两句的理解误解久矣。若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须跳出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意思是自然界中并没有美丑之分,美与丑是以人的观念标准来衡量的,是人类自己定的道,而非天道。人之道,以文饰貌,以繁隆礼,以此养人,是以天下皆知人道之教为美,并以其美为美。这是违反道本身的。所以,人道非道。以人定之礼害道,是以人害天,故曰,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以人之道行善,就是违反道的行为。狮子就是要吃羚羊的,狮子吃羚羊这个事就是道。人们看羚羊可怜而救之,以为是善,对狮子来说,人干的事就不是人事,吃不到羚羊,狮子就要饿死了。所以说,人人都知道救羚羊是行了一件善事,其实是违反狮子吃羚羊这个自然界食物链这个事情的,所以人救羚羊这个事情放在道中去看就不是善行,是不善了。看来,老子是在提醒人们,不要执着,拘泥于所谓的美的,善的标准。要学会从事物的反面看问题,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过于在乎美与善说不定会转向丑的,恶的一面。老子明显继承了《周易》的智慧,易书认为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变化的过程。古代的历法也一样,刚过去的冬至,就是一阳复生的季节,从此,大地开始逐步恢复生机。其次,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们去做善事,去帮助别人,内心还想着,我这样人家会不会感激,我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样就太俗了,我没有什么目的,心无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于本性,质朴的,真挚的,不要因为美去追求美,因为善去追求善。总之,一切都不能过于绝对,过于极端,当我们都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我们也应冷静冷静,考虑考虑问题的另一面。结合现实生活,大家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例子更能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1)以长相为例,我们说张三比李四长得美,是因为张三身段比李四勻称,五官也比李四长得端正。(2)以言行为例,张三言行得体,表现的很有素养,而李四好张口骂人,还经常与人打架,我们说张三言行美而李四行为丑恶。(3)以社会现象为例,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人,都说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听到损人利己的事,就说干这种事的人是坏人。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也不难看出这其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是通过对两人的比较得出的结论,美与丑是在比较中产生,没有比较就沒咱美丑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认清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就是因为有丑的东西存在。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注意用比较的方法辨别善恶美丑,在行动上扬善除恶,让美的东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