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的本源,是坚持诗词真情实感的表达。
原文赏读
《人间词话》第九则(部分选摘):
然沧浪所谓“兴趣”,
阮亭所谓“神韵”,
犹不过道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没有强调表达实感
严沧浪“兴趣”
《诗话》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①
没有强调表达真情
阮亭②“神韵”
《池北偶谈》
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③
拈出“境界”,意在情感真实。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沧浪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②阮亭: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原名王世禛,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祯。山东桓台人。著有《池北偶谈》《渔洋诗集》《带经堂诗话》《衍波词》等。其诗论主张神韵。
③王士祯:《池北偶谈》,商务印书馆,?,第页。
(引用版本查阅自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
图片与《人间词话》摘取原文
均选摘编排自“豆瓣阅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文艺出版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