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孤独之旅

生命的滋养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康巴什区第一中学郝晓涛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草房子》这部小说。

生:(齐读)《草房子》这部小说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描写的是苏北水乡的孩子们的生活。作者想通过描写他们的故事来感动我们现在的孩子。

师:我们再看看杜小康的家境。

生:(齐读)杜小康的家:油麻地的首富,他家没有一寸土地,只开了一个杂货铺。

师:再看杜小康。

生:(齐读)杜小康:个头很高,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

一年级,他就有了一条皮裤带。四年级,他有了一辆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他的成绩还特别好,谁也比不过他。

他一直当班长。

师: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好、条件好、学习好、有能力的杜小康,杜家的独子,在一天的早晨却跌入到了另一番境地。他不得不失学,跟随着父亲去放鸭。今天,我们同杜小康一起走进他的《孤独之旅》。

这节课我们需要进行三个能力方面的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解说题目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我们走进“孤独之旅”。

首先,看“旅”字。《新华词典》对“旅”的解释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引申为“离家在外时的心路旅程”。今天,我们跟随杜小康一起来感知他孤独成长中的心路旅程。大家围绕五个方面的时间段,从课文中勾画杜小康成长变化中的心理描写的词,再从文中找出能印证这个词的句子。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2)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3)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4)在芦荡时间一久:

(5)经历暴风雨后:

生:

→→→→

师:两名同学板书,分别完成前面三个空,后面两个空。其他同学在书中勾画、批注。

生:

师:同学们心理词找得特别好,请你再细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可以印证他当时的心理状态确实是这样的,要找出依据。再用不同符号把它勾画出来。

师:请两位同学讲一下,为什么填写这个词?

生1:第5自然段描写杜小康的情绪是“茫然和恐惧”的,而在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想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从之前的铺垫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但他突然这样对父亲说,是因为在一个孩子的心里,突然离开家乡就是命运对他的一种残酷。而且他突然这样对父亲说,更加体现出他此时内心的恐惧已经胜过了他性格中的乖巧,他特别恐慌、特别茫然。而朦朦胧胧的树烟说明他已经离开家很久了,他更加茫然。“杜雍和沉着脸,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他这种一味地想要离开家乡的心里,可以看出他是恐惧茫然的,一个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说明杜小康心里也是这种情绪。

师:分析得很详细,而且课文第六段中写道“前行是纯粹的”,一往无前的、未知的、茫然恐惧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小说中的术语“铺垫”,我们把它写下来。她特别善于利用老师刚才提供的资料,而且把它称之为“铺垫”。。

生3:害怕和胆怯。在第21自然段,“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芦荡中的环境,可以看到“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首先对芦荡的描写是万重大山,一直涌到天边,包围着小船。他在这一种陌生的环境里,眼前没有一个自己所熟悉的、曾经见到过的事物或人,他离开家乡时是特别害怕、特别胆怯的。而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到达曾经给予厚望的放鸭的目的地的时候,这里孤寂的感觉让他心里更加害怕,感到前途是压抑、是沉重、是无可逃避的孤独。那么接下来就到了孤独。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解释的非常到位。第19自然段“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每一天相同的生活,永远逃不走的孤寂、绝望。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于他稚嫩的、幼小的心而言,那是何等的害怕和胆怯。好,继续。

生1:我接着补充孤独。在第28自然段,“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接下来描写的是孤独。可以从29自然段看出,“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因为我看过《草房子》,杜小康在失学以后特别痛苦,把自己关在红门里不与人交流。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他在这种环境中的孤独,尤其是在下文,“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一个安静到不用言语表达的孤寂的世界,并且在30自然段,“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他哇哇大哭的这种表现就是对孤独的最好的反映。

师:自然环境给予他的孤独之感。好,谢谢你。老师还发现这里面有一个数词——“一”,大家可以把它圈出来。一片水面、一片芦荡、一只船、一缕炊烟、一只水鸟、一片浮云,这一系列的“一”,那就是孤独啊!这种精神的空虚、贫乏,对人所造成的心灵的压力是巨大的!

生2:杜小康不再感到恐慌是在33自然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杜小康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面对这种单调、日复一日的生活,他在孤独中学会了忍耐,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所以不再恐慌。同时也体现出杜小康从这时开始,慢慢变得坚强。

师:34段“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他学会了直面现实和困难。

生2:接下来杜小康长大坚强体现在48自然段。“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杜小康和爸爸在芦荡放鸭子,鸭子注定就是要磨练他的,暴风雨让杜小康变得坚强,让他长大。经历暴风雨之后,他懂得了在困境中学会克服,在危难时学会坚强。第49段,“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可以体现出杜小康已经长大了,坚强了。

师:我们一起看48段最后一句,“但它没有哭”,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坚强了”,学会面对困难了。

师:谢谢你俩的讲解。曹文轩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生:(齐读)

师:这里的风度指的就是乐观,指的就是直面人生困难的一种态度。课文的题目——《孤独之旅》是何含义,这回是不是特别容易理解了呢?

生4:《孤独之旅》有两层含义,它的表层含义是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去芦荡放鸭,不管在旅途中,还是到了芦荡以后,他都会感觉到孤独,而且这种孤独在加剧。它的深层含义就是虽然这次旅程很孤独,但是经过这次孤独之旅,还可以看出他的心路历程,他长大了,坚强了。

师:你表达的时候分两个角度:表层和深层。第一点:他在面对茫然的、无知的自然环境时候的孤独。第二,情感世界的孤独。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第一“身”,第二“心”。杜小康经历了身心的孤独之旅。这是他的成长之旅。

这篇课文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除杜小康的心路历程之外,还在于用语的精妙。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特别地令人动容。齐读

生:(齐读)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得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师:感谢孤独,它让杜小康成长。文章中诗意的语言表现的最为精妙的是这几个段落,我们分组进行写作,对这几个片段进行赏析。

当我们在赏析语言美感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找好角度。老师给出了这几个角度,大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

写作有个要求,大家用总分式来写。总写这一段有哪些美词、妙语,或者整体的感受,然后分几个段落进行细致的赏析。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生:

师:同学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描写暴风雨的36段。

生5: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是非常精彩的。通过对暴风雨来时的猛烈,渲染了环境的恶劣,推动了下文杜小康去找鸭子这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暴风雨的侵袭及杜小康的坚强与勇敢埋下了伏笔。

师:表述条理清晰。她说到了小说中的两种技法,一是伏笔,二是渲染。大家批注。

生6:这一段运用了环境描写,4个“黑”字突出了暴风雨来时的景象,预示着杜小康即将接受成长的洗礼,并且与后文暴风雨过后的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前后文联系特别好。而且她发现了一点——四个“黑”。我们现在把这四个“黑”读一下。

生:(齐读)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师:再读,我们从中找出一个“黑”和其他三个不一样的。

生:(自由出声朗读)

师:谁发现哪个“黑”和其他的不一样?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生7:“杜小康觉得风也是黑的”与其他三个不一样。因为那是杜小康自己认为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是自己认为的?哪一个词?

生7:“觉得”。

师:“觉得”,感觉呀。天黑、河水黑、芦苇黑,那是看到的。“觉得”那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前面三个“黑”是实写,这个“黑”是虚写。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齐说)虚实结合。

师:还有谁来补充一下对这一段的赏析。

生8:我从感官角度来赏析。这一段作者在描写景色时,从天到地无一不是黑的,可以体现出当时暴风雨来之凶猛,天气异常恶劣。同时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暴风雨,使读者身临其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师:你的语言组织得特别好。从感官角度发现了视觉,还有听觉。刚才我们找到了视觉,哪一个地方是听觉呢?

生8:“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暴风雨强烈的力量,那种恐怖的气氛。有从层次角度赏析的吗?

生:

师:我们通过朗读来发现这一段的层次。第一遍读,我们把“最恶劣”三个字一定要特意读得重一些。

生:(齐读36段)

师:第二遍读。除了要把“最恶劣”读得分外重些,把时间性的词读清楚。

生:(齐读)

师:分两列齐读,读出两层。

生:(第一列齐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生:(第二列齐读)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师:同学们读得不准确。再读,把“最恶劣”读得再响亮一些。

生:(齐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师:是啊,怎样“最恶劣”呢?下文具体描写。这叫“总写一笔、细写几笔”,这是层次之美。我们还发现,前边写静态的阴沉天气,后边写动态的变化,那么,这种写法是什么呢?

生:动静结合。

师:好,请批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9:综上所述,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

师: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气氛。

生9:然后埋下了伏笔,与后文形成了对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从而也衬托了杜小康的形象。文章特意把杜小康的成长放到了暴风雨中的芦苇荡,芦苇荡就是场景。

一说到场景这个词,我们马上会想到小说《最后一课》,它的场景在哪儿?

生:教室。

师:文言小说《狼》的场景在哪儿了?

生:麦场。

师:小说设置的这个场景就为人的活动展现了一幅广阔的背景。我们再来赏析47段。

生10:第47段的景物描写的是雨后天晴,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湛蓝的天空,明亮地月亮,隐射出杜小康长大后的那份喜悦,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前文暴风雨侵袭形成对比。

师:前后呼应,真棒。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了杜小康当时的愉快得心情。

说到烘托,我们马上会想到《羚羊木雕》中有一句话“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烘托了“我”当时内心的悲伤心情。所以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师:我们接着赏析50自然段。

生11:我觉得这段的手法特别美,因为它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写鸭子长大以后的样子。鸭子象征杜小康,当鸭子成长为真正的鸭子的时候,也预示着杜小康已经真正的长大。

师:读得非常深。你怎么知道对鸭子的描写运用了象征,同时预示着杜小康的成长呢?

生12:我是从鸭子的成长变化中看出来的,这里写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师:哪个词?

生:(齐说)“也”。

师:“鸭们也长大了”,还谁长大了呢?

生:杜小康。

师:杜小康长大了。所以这里写鸭照应了前文,前文中处处写鸭,处处写了鸭的孤独之旅,也处处写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鸭的成长也是杜小康的成长。这种手法叫象征。请同学们批注。

我们总结一下,通过这三段,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把你刚才的学习所得汇总一下。

生13:我觉得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渲染氛围,埋下伏笔,形成照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主人公的成长。

师:而且我们刚才在读的时候,感觉到景物描写有一种流动的美。所以有人说,景物描写有时如奔流,有时又如潺潺的小溪,富有节奏之感。请同学们把这两点记下来:增加美感,舒缓节奏。所以这篇小说写得更富有诗情画意。

生:(做笔记)

师:

生:(齐读)

师:景物描写一方面为我们增加了美感,另一方面为人物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同学们,明天的杜小康,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两段。

生:(齐读51段)

师:(教师范读)“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当杜小康满怀惊喜地、带着尚有余温的鸭蛋捧在手心时,他内心对明天是充满了怎样的一种希冀?明天又是怎样的呢?

生:(齐读)

生:(齐读)

师:

生:(齐读)

师:同学们,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草房子》,感谢曹文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pz/8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