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踊跃向前冲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王士祯的诗学主张及其“神韵说”唐诗观,在清初,王士祯以倡神韵名世。其出身仕宦之家,天生聪颖,科名早得,历任高官,生徒遍地,“执吟坛牛耳者,几五十年”(朱庭珍《筱园诗话》,为康熙诗坛骁雄。王氏著述颇丰,其学术笔记后人据以编为诗话者,有《渔洋诗话》《律诗定体》、《师友诗传录》《师友诗传续录》、《然镫记闻》、《带经堂诗话》等,他自编《五代诗话》和不少唐诗选本,现可知者有《唐贤三昧集》三卷、《唐诗七言律神韵集》一卷、《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唐人选唐诗十种》等。
王士祯王氏一洗明七子肤廓纤仄、死板熟套,也对公安粗率浅白、略无余味不满,为此他远汲古典诗学神泉,从司空图、严羽诗论找到立论点,总结古典山水田园诗创作传统,倡导冲虚空灵的象境和淡悠味永的风格,形成神韵论唐诗观“神韵”一词最初出自南朝人著作,主要用于人物品评、绘画欣赏见于刘义庆《世说新语》与谢赫《古画品录》。品评人物,多指超凡脱俗、凌世独立的风度气概;欣赏绘画,多指形象的情调内涵和画面的和谐生机。后来,此一概念渐逸出诗画,渗透于诗论之中:钟嵘倡滋味,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品序》),追求艺术内涵的蕴藉;司空图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追求超乎形质的象境;严羽把“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作为指标,力追空灵剔透。
刘义庆上述论述,都潜藏了神韵因子。明确地以神韵论诗始于宋人,但多分开讲,如林倅曰:“诗有格有韵,故自不同。如渊明诗,是其格高。谢灵运‘池塘春草’之句,乃其韵胜也。格高似梅花,韵胜则似海棠花。”(陈善《扪虱新语》)明代以后,以神韵论诗者更多。谢榛主张格韵并举,情景相融。胡应麟提出“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诗薮·内编》卷五),后者即是组成神韵的因素。从他开始,神与韵合并:如论王维、岑参、杜甫七律“往往言宫掖事而气象神韵,迥自不同”(《内编》卷五);论孟浩然“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内编》卷二)。但他所谓神韵,指诗歌的整体审美特征,并不偏向某一特殊的诗风。
胡应麟陆时雍《诗镜总论》把神韵视为贯穿诗中的情思:“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清初王夫之、毛先舒所论,与之类似。到侯方域,情形有所变化:“夫诗之为道,格调欲雄放,意思欲含蓄,神韵欲闲远,骨采欲苍坚,波澜欲顿挫,境界欲深山大泽,章法欲清空一气。(《陈其年诗序》,《壮悔堂文集》卷二)朝宗独以“闲远”为神韵之的从追求诗歌整体的淋漓生气到闲远素淡的风格,可见神韵的递变。前人运用神韵,以意会为主,不作确解,王士祯也不例外。他虽喜神韵之指向,却未界定其义,每逢达意之时,即顺手引用前人诗论和诗句,让读者体悟默察。
王夫之在其诗论中,比较明确地提示神韵之义者,是引用孔天胤语:“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孟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土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带经堂诗话》卷三)由此看来,神大要不出清、远二字,清者清幽,远者淡远,其所引以说明的诗歌,都与描写自然山水风物有关,以形象展示为主,意味深长,绝少浅白之论。另外,在《鬲津草堂诗集序》中,王氏论司空图(诗品),独取“冲”、“自然”、“清奇”,以为此三者品位最高,而这三品都与神的相通。
韦应物在解释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时,引用李白、孟浩然写景诗,以为“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卷三),是神韵注脚。如果简括王士祯对神韵的要求,不外创作的自然浑成、一气贯通,风格的冲淡平和、幽深闲远,境界的深远微妙、令人神往,意蕴的含蓄蕴藉、令人回味。由于诗学趣尚如此,他曾编《唐诗七言律神韵集》,作为家塾课本,后来又编《唐贤三集》,选诗也在“蕴藉风流,包含万物”(见何世璂然记闻》)一路。在《唐贤三昧集序》中,他从司空图、严羽诗论生发开来,示选编原则与标准,把王、孟的“冲和淡远”之作(其中王选首、孟选48首,占总选数35%)作为重点,而不以“雄鸷奥博”为主(见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
孟浩然图绘在《芝廛集序》里,他认为陶谢王孟之诗,如同画中逸品,“沉著痛快”寓于“古澹闲远”中,比味昂慨更为深沉丰富,这与后来桐城派文论相通:“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责于温深而徐婉。”(姚鼐《海愚诗钞序》)注重艺术对立因素的融合。在(溪西堂诗序》中,他甚至把王孟之诗,比作“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言而美自呈,无语而媚自生。由于王孟韦柳的山水田园诗,看似闲而中含沉著,比那些外表淋漓酣畅、内在情韵欠缺的诗歌美感更强,故王士祯论诗虽不废他调,但意之所主专注于神韵,并以之作为准的。白赞同彩意出以神韵论唐诗,王士祯以“主情,故多蕴藉”(《师友诗传续录》)为总原则。
参考资料:
·《芝廛集序》
·《唐贤三昧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