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出门的日子,把朋友圈硬生生逼成了下厨房,明星们也争先恐后地秀起了厨艺,看多了不免觉得雷同。这时候就会把目光转向有其它手艺的艺人。
比如黄渤,毕竟是能用牙签在香蕉上画画的大触。
这次他果然也画了,前线护士包裹在防护服下的最美脸庞,被他用简单几笔线条勾出坚毅又温柔的眼神。
画作之外的发现是,他在快手上做了一个树洞,号召有话想对心中人说、却因疫情相隔两地的人给他私信,他帮忙念给对方听。
“我想说我最亲爱的人,你还好吗?每次我问你,你的回答都是很好——可我就是不放心。”
这三行情书,经黄渤念出,更添几分扎实的人情味。
留言收到了条,他一念就是十几天,基本每天都会有新的读信视频,感动之处,声音微微哽咽,眼眶也悄悄地红起来,有点像深夜电台,脉脉温情,组成一个小型的疫情众生像。
前线的医生、护士、抗疫人员,在新闻里是英雄般的集体数字,在快手上,却是一个个真实的妻子、丈夫、母亲、父亲。许多留言都来自前线家属,除了一句“武汉加油”,他们有太多的担心,却不敢说出口,因为说出来,对方也会担心。
一名网友说:
“我想我恋人了,她是一名护士在武汉一线工作差不多有20天,没有怎么好好说话,也没有打电话,怕打扰她工作,就只能给她默默发个消息,她走的时候我内心都很纠结,可我知道国难当头,大家都在共同奋斗,有时候想想,我真没用,不能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为国效力。”
他不是英雄,就是怀有正常担忧的男朋友。
好些留言的网友,自己就在一线抗疫,他们当中许多人担任的岗位并不会出现在新闻中。
有网友在国道上量体温,从正月初三出来执勤到留言时也没回家,怕给家人带来传染的风险:
黄老师你好,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线人员,我是交通局的一个普通职工,在国道上每天负责车辆登记和给司机测体温,从正月初三出来执勤到现在也没回家,家里有年迈的母亲,有老婆,儿子,还有3岁的女儿,我真的好想他们因为我们都接触的人也很多也很杂,我们都不敢回家,希望他们理解。
有网友是厨师,因疫情无法回老家,正好给附近的医务人员做盒饭:
我是做厨师的,我在外面两年了,今年本来要回家的看看自己的父母,因为疫情严重没有回家,只能在店里给附近的医务人员做盒饭。尽点微薄之力,我想跟我的爸妈说,我想你们了一定照顾好自己。
有网友是社区工作者,一天工作10个小时,疲惫不堪,毫无怨言:
我是来自秦皇岛的一位社区工作者,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身体真的是疲惫不堪,但哪怕再累,我依然选择坚持,我想对大家说大家再坚持坚持,我相信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不戴口罩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中国加油。
有网友的爸爸是救护车司机、有网友的爸爸是村医……
我最感动的瞬间,是一名医生通过留言讲述他的故事:
“正月初三上午十点接到通知,县里有了确诊病例,急匆匆收拾了一下东西就赶回了所职业的村里,异地行医,跨越了公里,第一次在高速上没有犯困。后来才发现,父母和弟弟把家里仅有的几个口罩塞到了我的包里,他们一个没有留,看着口罩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爱你们。”
口罩有多珍贵,一起经历过这个冬天人才会懂,许多年后,兴许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那时面对疑惑的眼神,不知会是何种心情。
就像一月前的我自己,也不会相信未来的几个月会有许多人身在一国、甚至一城,却无法与亲人和爱人见面。
因此好多人通过黄渤的树洞告白,一位因工作分隔两地的丈夫说:
“春节我在值班,等疫情结束了,我会去看她。”
听着满满的牢靠。
回不去老家的孙女对外公说:
“喝水的时候一定要盖好毯子,吃饭的时候一定不要舍不得把剩菜先倒掉,自己喝点小酒的时候可以对着摄像头和我们远程干个杯,下楼透气的时候一定要带好口罩。”
每个网友的名字黄渤也都会认认真真念出来,有位仁兄叫“站的高不一定尿得远”,即便满脸问号,仍然一本正经念到底。
有老铁让黄渤唱几句歌,他说自己有首老歌特别适合近期,叫《过去了》,希望疫情尽快过去。
歌词太魔性,我听一遍就忘不了:前天也过去了,昨天也过去了,今天也过去了,明天也过去了,后天也过去了,大后天也过去了……
去搜了这首歌来听,另一段歌词是这样的:一月也过去了,二月也过去了,三月也过去了,四月也过去了,五月也过去了,六七八月过去了,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都这么过去了……
过去了黄渤-过去了
听着忍不住感叹,一月和二月已经这么过去了,三月和四月,千万要好起来啊。
黄渤的树洞已经做了12期,每期只有几分钟,一会就听完了,就像开头说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行动,但就是特别暖心,像在寒冬的被窝里听远方的人唠嗑,唠的是人间百态,也是息息相关。
除了捐钱捐物,明星愿意捐出时间和情感也是有益的。能保有一颗平常心,想到替普通人发声更值得点赞。
这些举动同时发生在黄渤身上毫不意外。我们之前讨论过明星成名后就听不到真话,长期活在笑脸和恭维之中,再锋利的感官也能磨钝了。黄渤能一直演小人物,因为他的心态还在小人物里,《一出好戏》点映座谈时,黄渤曾说让媒体多提意见少表扬,虽然很多导演都这么说,但真听到批评还是会起急、解释、反驳,黄渤能听进去,当时就承认做得不好。
“XX亿影帝”这个说法,最早是用来说黄渤的,那时他被媒体封上“50亿影帝”的称号作为票房号召力的典范,半点骄傲都没有,问记者:“现在人一个电影的票房都20多亿了,50亿40亿那不就是俩电影的事儿吗?这有什么的呀?再过几年你回头看这不就是个笑话嘛。”
几年过去,50亿40亿只是一部电影的事儿了,果然没有人再拿这个称号说事。自我提醒是一种能力。
因为这个树洞,我去看了黄渤过去的快手,发现他特别喜欢快手这个平台,入驻才一年半就发了多条,看见好看的风景、松鼠、大鹅,什么都想和老铁们分享一下,比在微博更加活跃。
在这里他丝毫没有明星包袱,把老铁们当成朋友互动,从心态,交流,情感都是平等的。从摊煎饼、做手工,从南非大草原的羚羊,到爱丁堡给老铁们当实习导游,把近两千万老铁当成朋友。
老铁让他唱歌他就乐呵呵唱,让他给生日祝福,他不光祝当天所有生日的网友生日快乐,明天的也一起祝福了。
黄渤第一部影视作品《上车走吧》,他饰演一个小巴售票员,操着一口胶东口音和抢生意的同行打架,每天讨生活的疲惫里不忘记插科打诨。如果他没有成为明星,还在青岛教舞,凭他的才华,在快手上受欢迎的程度未必比现在小。
他在快手上也没把自己当明星,更像是工作之外的一块喘息之地,在社交平台过分依赖流量分配的今天,快手相对更接近生活真相,上面的用户更像活人,而不是被困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职业人士,极少见何不食肉糜的小布尔乔亚,用户遍布这片土地枝蔓的最尖端。
还记得有条《存在即完美》个快手视频混剪曾震撼全网,不同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和表达自己。参差百态,就是最好的时代纪录片。
在快手人们会被真情实感、独门绝技所吸引,而非名气。有些人可能很贫穷甚至有一丝丝荒诞,但他们不可怜,都是凭本事吃饭。
设想一下,名人和有才华的普通人不管在网上还是现实中撂地摊,你会去看哪一个?当然是前者,但在快手上这种规律就打破了。黄渤的树洞,人们听的是故事里的真实,而非大同小异的宣传话术。
前几天在快手的一场全球接力音乐会上,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做了一场半小时演奏,因为先锋所以晦涩,有人感动享受,也有不少人大呼听不懂。这些“听不懂”的声音,唯有在快手说出来最为理直气壮,因此反而有趣。
我想如果我是坂本龙一,更愿意听到这样的回应,而不是辞藻堆叠的阅读理解,没有比艺术家更喜欢离土地最近的人。
为什么脱离现实的悬浮作品越来越多,为什么成名成家的大作家会在疫情里写起八股文,失去现实的入口,正是所有艺术家和精英失能的开始。
如果说中国现实还有一个最真实的入口,那就是快手。
那些在家门口铁锅炖大鱼的赤背汉子,那些田间唱跳《桥边姑娘》的婶子,那些能把头发编出上百种花样的辍学女孩,那些展示如何把车库布置成四口之家的人,他们在这里和坂本龙一、和黄渤是平等的,获得一样的眼神,一样的嘉许,甚至可以期待,他们在这里相遇碰撞,会激活出独特的艺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