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成语羚羊挂角,居然有个错别

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宋代文学理论上对诗歌创作所提出的一种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学文学的人对“羚羊挂角”并不陌生。最近,小编有个小发现:“羚羊挂角”的“羚”可能是“麢”之误,所以有了这篇小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羚羊简介

羚羊是一种形如山羊,角空而结实,没有胡须的珍稀哺乳动物,多生活在草原或沙漠地区。

二、羚羊挂角的典故

羚羊挂角是个成语,多在文学评论里出现,所以很多人对它不太熟悉。有人说这个典故出自北宋陆佃《埤雅·释兽》,其实并不准确。小编认为,羚羊挂角应是典出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释道原在年(北宋景德元年)编撰的佛教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中,有如下记载:

义存禅师开示众人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景德传灯录》卷十六)

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禅宗典籍中的“羚羊挂角”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比喻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自然清新的“妙语”。阅读下文,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北宋名臣陆佃(年~年)在专门解释名物的训诂书《埤雅》之《释兽》中说:“羚羊似羊而大……夜则悬角木上以防患。语曰‘羚羊挂角’,此之谓也。”

意思是说,羚羊,外形像羊而个子比羊大,晚上用角把自己悬挂到树枝上,不留踪迹,以防止猛兽的袭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宋严羽在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认为优秀诗歌应该像唐代诗人的作品一样,语言必须自然天成,不落斧凿痕迹,诗的意境超脱自然,融于语言形式之中,如羚羊挂角,不留痕迹。

由于《沧浪诗话》对后代的文学理论与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所以“羚羊挂角”这个成语在文学界尽人皆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学习羚羊,防患未然

羚羊生性谨慎,为了防备遭受天敌的侵袭,晚上休息时角挂树上将自己悬于空中。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值得我们人类效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比如,晚上睡觉前要关好门锁,女士尽量不要深夜外出,等等。在安全问题上,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随时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是羚羊挂角对于我们生活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小编的猜想

现在认为羚羊挂角这个成语有破绽,说:“先不说万有引力下用羊角支撑整个羊身的困难性,就说这个羊挂到树上后在没有踩踏点的情况下该如何下来?所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挂角羚羊。羚羊躲避猛兽的唯一方法就是奔跑。”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世界羚羊种类不少,现在好像没人见过羚羊挂角于树上的奇观。

小编认为,“羚羊挂角”中的“羚羊”极有可能是“麢羊”之误。为何这么说呢?

《山海经·北山经》上有记载:“(涿光之山)其兽多麢羊。”

这麢羊是什么动物呢?晋代郭璞注解《尔雅·释兽》时说:“麢羊,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麢羊是《山海经》中传说的一种神灵怪兽。与普通的鹿和现在所谓的羚羊群居不同,它习惯独栖。每当夜幕降临时,它会找个安全之地,向上一跳,将角挂在树枝上,身体悬空,以避天敌侵扰,所以,它又叫悬鹿。

因“麢”与“羚”同音,而神话传说多通过口头语言以相传承,后来的文人就将“麢”误写为“羚”了。这只是小编的猜想,有待专家考证。

小编提示:这篇小文系小编悉心写就,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pz/333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