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禁止孩子间非等价的交换换个思维处理

最近,在自己经常浏览的母婴论坛上,一个妈妈发出了这样的求助信息: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小朋友在完全自愿且也非常高兴的情况下交换了玩具,但事后妈妈发现交换玩具的价值相差非常大,基本上是元和20元的差距,也就是说自家孩子拿了一个元的玩具换了邻居小朋友20元的玩具。

事情发生之后,这位妈妈觉得孩子完全出于自愿,让孩子再换回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孩子奶奶和爸爸认为如果放任孩子交换价值相差巨大的物品,就是默认孩子吃亏了,对孩子的教育不利,主张要回来。妈妈在这两种意见中来回摇摆不定,非常矛盾,于是想向网友征询意见。

在孩子的眼中,玩具只是玩具,只有好不好玩,喜不喜欢的分别,而根本没有价值的区分,用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玩具去交换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再合适不过了。

在成年人的价值观里,习惯把一些物品价值化、具体化,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这种不等价的交换是吃亏了。那默认孩子的这种交换行为还是让孩子把东西要回来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曾经上学的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

课文的名字叫做《羚羊木雕》,讲述了作者把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妈妈发现之后,认为木雕价值连城,逼作者把木雕要回来,但作者认为她和万芳交换了羚羊木雕和小藏刀就不能再要回来了,那样会失信于朋友;但无奈在妈妈的逼迫下要回了木雕,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好朋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妈妈强调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孩子不能区分物品的价值大小,是事件矛盾的中心点,如果要为作者和论坛中求助的妈妈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那最重要的是要在发生交换行为之前,让孩子意识到物品的所有权。

我们可以给孩子买贵价玩具和生活用品的时候,明确告知孩子,这不是他个人的物品,而是整个家庭的共同物品。如果想要拿出去玩,或者交换,需要全家人的一致同意,就像家长玩孩子的小火车需要经过孩子同意一样。如果我们耐下心来跟孩子解释,那孩子一定能够听的进去。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出现非等价的交换。

但如果一旦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非等价交换行为,家长千万不可以要求孩子亲自要回送出去的礼物。如果礼物价值确实很大,或对家庭意义重大,家长可以私下联系交换方的家长,以平等沟通的方式将礼物要回来。这样既避免了损失,又保证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在论坛上网友的回复中,有的网友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会有很多非等价交换的,比如长大之后用半个月工资买的戒指换女朋友的一个吻、用高学历去做低薪的工作等等。但人们在做出这些交换的时候也是甘之如饴的,认为自己的做法很值得。

所以,我们无法评判小孩子的对错,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既然无法评判对错,那就请好好保护孩子敏感纤细的内心,让他们好好的长成完美衡量价值的大人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pz/234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