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百灵妇科经验生理期发热辨治附伤寒论

酒渣鼻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8733705.html

韩百灵妇科经验:生理期发热辨治

1.辨伤寒

临床见症: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咳嗽鼻塞,时流清涕,面色青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则:温经散寒解表

基础药方:杏苏四物汤

组成:

当归10克,川芎6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

杏仁9克,苏叶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2.辨中风

临床见症:发热恶寒,自汗,头项疼痛,鼻鸣干呕,面色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表。

基础方药:荆防四物汤。

组成:

当归10克,川芎6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

荆芥6克,防风6克

3.辨阴血不足

临床见症:发热盗汗,午后尤甚,头眩心悸,眼角干涩,皮肤不润,手足心热,面红颧赤,口干不欲饮,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补血清热。

基础方药:六味地*丸

组成:

熟地12克,山药3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

泽泻6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

盐*柏6克

4.辨阳气不足

临床见症:发热汗出,面浮红,舌淡润,口不渴,苔白滑,大便溏,小便清白,脉浮大无力。

治则:益气补阳,引火归元。

基础方药:《金匮要略》八味地*丸。

组成:

熟地12克,山药3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

泽泻6克,茯苓10克,桂枝10克,附子6克(先煎)

5.辨食滞

临床见症:胸脘烦闷,嗳腐吞酸,呃逆,便臭,发热自汗,口干喜饮,面*肌瘦,舌苔滑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和胃,清热消导。

基础方药:《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

木香3克,砂仁6克,*参9克,茯苓9克,

白术9克,陈皮6克,清半夏6克,甘草3克

大*3克(后下)

6.辨血滞

临床见症:发热,头眩心烦,狂躁不安,失眠,夜则多梦,月经涩少,色深红,腹痛拒按,面赤,口苦咽干,喜冷饮,舌苔*燥,脉象弦滑。

治则:清热活血。

基础方药:《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

组成:

桃仁6克,红花6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

牛膝10克,川芎6克,桔梗6克,赤芍10克

枳壳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

7.辨大便燥实

临床见症:发热蒸汗,腹痛便秘,小便少赤,月经量多有块,色深红,口渴饮冷,面赤,舌苔*,脉弦洪而滑。

治则:清热通秘。

基础方药:《医宗金鉴》玉烛散。

组成:

当归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白芍10克

大*3克(后下),芒硝6克(烊化),甘草3克

8.辨蓄水

症状:心烦,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腹胀,月经量少,色清稀,面色苍白,舌质淡润,脉象弦缓。

治则:行水利尿。

基础方药:《金匮要略》五苓散。

组成:

桂枝10克,茯苓10克,泽泻6克,白术10克,

猪苓6克,车前子10克(包煎),滑石9克

?

《伤寒论》第63条麻杏甘石汤各家解说

《伤寒论》条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79版《伤寒论选读》

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上二条的读法,“不可更行桂枝汤”,应接在“无大热者”之后,属于倒装文法的另一种形式。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均可使邪热内传,病情转重。因其邪热内传,则表无大热。汗出而喘是肺热壅盛所致,因肺主气,外合皮毛,热壅于肺,蒸迫津液外走毛窍,故汗出;肺司呼吸,热盛则气逆,故喘。由此可见,汗下后,证候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不可再用桂枝汤,而应主以麻*杏仁甘草石膏汤,清热宣肺。

本节汗、下后致喘,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不同。彼证或为新感引动宿疾发喘,或为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而喘,多伴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本证则由汗,下后,邪气内传,热盛于肺而喘,其表虽无大热,而肺热壅滞,见汗出而喘,脉数等。二者主证虽同,但病机各异,故治法有别。

清宣肺热。

?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本条论述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应当再给予桂枝汤,应当给予麻*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因发汗治疗,发汗前具有的发热、恶寒等表证消散,但平素有喘鸣病者,其喘息作为余证而残留下来。对此,不可给予桂枝汤。第二十一条葛根*连*芩甘草汤的场合,有“喘而汗出”,因表证尚有残留所以附有“脉促者,表未解也”之注文。本条表证已解,因里热而致“汗出而喘”。故云无大热,提示表无热。大热,指体表之热,即表热。后面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之身无大热,则为里有寒而表无热的场合,但本条为里有热而表无热。所以,入石膏取代麻*汤中的桂枝,以此作为散里热的方法。

麻*汤证也有喘息出现,此时表有热而无汗。麻*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为里有热,有喘息。在支气管炎等疾病,对于用麻*汤发汗,发热下撤后残留喘咳者,屡屡使用该方。

对于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该方多奏效。药物口味也宜于服用,嫌药苦的孩子也乐于服下。对成人的支气管哮喘也可应用,但可能会带来食欲減退,所以对胃肠弱者宜慎重。

曾对于痔核疼痛,服用麻*杏仁甘草石膏汤,获得显著效果。这种场合是从药物实际效果考虑而用于痔核,但并非该条的应用范围。该方用于痔核,是古矢知白的发明。

?

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后,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与桂枝汤以发汗,此为皮毛开而肌理闭塞者言之也。今乃云“不可更行桂枝汤”,得毋自相刺谬乎?曰:“否。”盖发汗之后,汗已中止,外证乃在,故乃宜桂枝汤以解外。若服麻*汤后,汗出而喘,岂有更行桂枝汤之理,此本无待烦言者,仲师言此,特欲辨发汗后更见何证耳。使汗出而喘,壮热不解,则为胃热上冲肺部而喘,病邪已属阳明,直可决为白虎汤证,惟其身无大热而喘,仍为肺气不宣,故宜麻杏石甘汤。麻*汤去桂枝以疏达肺气,加石膏以清里热,则表里和而喘定矣。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风寒在表,可以用发汗之法。但是,当外邪闭郁,肺有蕴热的时候,如果用辛温发汗,常会使肺热加重。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因此,汗出而喘是肺热的明征。汗出而喘,但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并不是无汗而喘,故也不能用麻*汤。这样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也没有烦渴证,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了。不过,也有注家把“无大热”当做无太阳病表证来解,亦通。根据临床观察,邪热在肺作喘,由于肺合卫而主皮毛,常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不退,故不要被“无大热”之句迷惑。麻*汤证的无汗而喘都是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而本证是邪热壅肺,肺失清肃作喘,与风寒没关系。治疗重点在于清肺热,不在于发汗解表,因而用麻杏甘膏汤治之。

麻杏甘膏汤由麻*、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以清肺热、平喘为主。方中麻*不配姜桂,是因为并不以其发汗,而是以其宣肺平喘。无论寒喘、热喘,只要配伍得宜,麻*都可以用。麻*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可以治疗热喘。石膏剂量用到半斤,超过麻*用量的一倍,清肺热的效力就显而易见了;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如果麻疹不透,疹*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总之,只要随证化裁,多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麻*本以无汗为目的,今用于汗出而喘者,乃因《气血水药征》中以麻*合杏仁则治疼痛而喘,合桂枝则治恶寒无汗,合石膏则治汗出也云。由是观之,本方有麻*,杏仁、石膏,无桂枝,此所以本方治汗出而喘也。然麻*与石膏之本方及越婢汤等证之汗与桂枝汤证之自汗全然异趣,乃因伏热而榨出,富黏稠性,臭气强。又无大热云者,《观证辨疑》中以为当有大热而无大热者也云云。《伤寒杂病辨证》中以为有无大热者,大即大表之大,非大小之大,故谓大表无显热,非全无热之谓也云云。故虽有发大热之资格,但现在于体表无大热之谓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成不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pz/181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