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考知识点菲菲老师说语文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一、阅读知识:1、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抓住线索:①以某一种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④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⑤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⑥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暗线)。3、明确记叙顺序及其作用:①顺叙——使文章更有条理,更易于读者理解;②倒叙——为了制造悬念,增强艺术效果;③插叙——补充情节,使文章更充实。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①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②表现手法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象征、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联想与想象、侧面(间接)描写等。一、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1、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与开头呼应,启发联想等。2、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烘托、渲染……的气氛。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③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句子理解或句子分析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句子离不开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模式:表达效果+情感)①联系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注意每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②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④看句子有没有特定的表达方式。它是议论句,我们就分析其蕴涵的哲理;它是抒情句,我们就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它是描写句,我们就分析其创设的意境。⑤理解句子含义,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2、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需结合上下文,根军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在答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没有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例题:阅读《道行》,回答问题。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解析:词语的含义应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来解读。“嘿嘿”的本义是拟声词,引申义一定要结合语境来解释。答案:皮挑儿的笑表现出他的随性和憨厚;于先生的笑表现出他的自豪与自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hy/805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