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曾在武汉大学推销自己的诗集,向一众路过的学子倾力介绍自己的诗歌。我的确试图在武大引起轰动,然后向全国进军。兜售仅三天,城管说我此举会扰乱学校秩序,最终只得黯黯然收场。没想到小小一城管也能顷刻间破灭诗人的天才梦想。
诗集中录有《歧路亡羊》一诗,一位女生见到如此标题赶紧说,这个故事她知道,谁知娓娓道来的却是另外一则寓言《亡羊补牢》。两则寓言应该不容易混淆的呀,我不由得想,或许人家是理科生吧。
应该说《亡羊补牢》更注重生活哲理,《歧路亡羊》却是一则百分百的哲学寓言。不过这首诗中的“亡羊”,实则剑指中国诗歌。也即探寻陷入迷途之中的中国诗歌的再生之路。
当下中国诗歌的最大问题在于过度迷信西方现代派,迷信审丑。审丑意味着对假丑恶的逢迎,对真善美的背离。它更多地强调否定,是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背叛。其诗歌创作内容极端狭隘,许多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均无法正常体现;创作技巧最终也乏善可陈,流于平庸粗俗。
先锋人士一度固执地认为先锋诗歌是不容怀疑的,对先锋诗歌的批评意见只显得持评者不够浪潮,远远落后于时代。诸多读者也认为对先锋诗歌的批评不过缘于一种狭隘心理作祟,不够百花齐放。
问题在于先锋诗歌日益显示出其死水微澜的一面,极端荒谬的一面,沦落为一株臭不可闻的毒草,令人不齿,不愿直视。当屎尿屁甚嚣尘上之日,口水诗腥风血雨之时,先锋诗歌事实上走进了不归路。
但先锋诗歌的沦陷并不意味着中国诗歌将自然而然地获得新生。中国诗歌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歧路亡羊》将为您进行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读。
歧路亡羊
1
仅为寻找那只丢失的羔羊,
广泛动员地毯搜索仍不敷用。
歧路上会滋生出新的歧路,
新的歧路还将裂变未知之途。
扑朔迷离盘根错节莫衷一是,
望断天涯诗坛陆沉阴云霾布。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哀鸿遍野,
言必希腊东施效颦桃源何处?
这首诗分为五章,每章均为两节。
诗歌第一章第一节犹在陈述这则寓言,并以此引出下面的话题。
第二节则具体说明中国诗歌所存在的困境,也即那只亡羊其实特指中国诗歌。
其中“望断天涯”一词不免让人联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然,诗中多有引述古诗词元素。如雾失楼台,如月迷津渡,都意在说明中国诗歌处于陆沉之期,哀鸿遍野。
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何在?在于“言必称希腊”,在于东施效颦,然而中国诗歌的桃花源究系何方?
2
曾梦笔生花,祈盼蟾宫折桂,
憔悴斯人冷眼直面浊浪滔滔。
不畏浮云遮望眼,宽尽沈腰,
众里寻他灯火阑珊难遣寂寥。
从没有道路的罅隙另辟蹊径,
左冲右突上下求索擎苍缚虎。
非此岸亦非彼岸无岸可傍,
沉舟侧畔我选择第三条道路。
诗歌第二章,中有宽尽沈腰句,以及从里寻他句,借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第三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虽有五章,诗歌第一、二章已将王国维所言三重境界悉数道出,可见作者并不是按照王国维之三重境界说来组织这首诗的。
中国诗歌的困境在于不能祭起中国古诗的旗帜,不能过度地西化,回归到白话诗歌的最初发轫状态亦无可能,诚如作者所言: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选择,无岸可傍,诗人只能独自上下求索,试图探索出第三条道路。
对于诗歌的如此困境作者的态度是清醒的:斯人虽然憔悴,犹能够冷眼直面浊浪滔滔;诗人的意志是坚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哪怕宽尽沈腰;作者的目标是矢志不渝的:祈盼梦笔生花、蟾宫折桂。
3
人间正道是沧桑,闲庭信步,
迂回曲折亦不失为最佳抉择。
众多因最终只会结出一个果,
同样付出桂冠仅青睐幸运者。
无谓的流血遍洒郊原大地,
无数失败亦不能孵化胜利果。
总有歧路蛰伏于前横生枝节,
默默耕耘默默付出不问收获。
人间正道是沧桑,不仅伟人爱引用这样的诗句,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同样爱引用这样的诗句。
正因此,迂回曲折亦不失为最佳抉择。
在探索诗歌的道路上,不乏众多的追求者,惜乎硕果仅存;同样付出,很可能收获桂冠者并无甚特别之处,不过在于他是命运的宠儿,仅此而已。
应该说这节诗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诗歌探索之艰难:很可能自己不过在无谓付出;很可能无数次的失败却并不能孵化出胜利果实;总会有无法预料的歧路蛰伏在前……即便看不到前路所在,诗人仍必须默默耕耘默默付出,不敢追问收获何在,自己殚精竭虑地付出意义何在。
4
寻找歧路羊之众仍杳如黄鹤,
昏鸦暮鼓流失在哲学的迷宫。
歧路羊悠闲地嚼着路边草,
自在自得一脸无辜返回家中。
时常踏遍青山拂袖只清风,
蓦然回首却置身汀岸又一村。
不再因为多歧路倍感惶惑,
每条歧路都郁结意外的硕果。
诗歌第四章,作者其实在探讨一种很有意思的哲学现象,在更为广义的范畴探讨这个哲学问题。
在寻找歧路羊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如此际遇:寻找歧路亡羊之众尚且深陷在歧途无法自拔,恍若昏鸦暮鼓,茫茫然流失于哲学的迷宫之中。
然而“亡羊”哪里体会得到寻羊人之艰辛,反倒悠闲地咀嚼着路边野草,返回家中。这里作者甚至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只归羊的神态:自在自得、一脸无辜,足见行文之幽默、风趣。
正因为预见到会有如此境况,在为歧路感到彷徨之余作者会情不自禁滋生出一种踏遍青山的愉悦。这里“置身汀岸又一村”,不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附会之语而已。
于是,亡羊并非永远的亡羊,焉知在你探索的歧途之上不会郁结另外的果实,不会遇见更美的风景?
5
在歧路上也会寻找到亡羊,
即使亡羊并不在所寻觅歧途。
此羊彼羊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歧途不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甚或亡羊就在圈内从未丢失,
苦苦寻觅徒然招致坎坷良多。
无谓坎坷无畏坎坷坎坷自破,
终将由我探索到自由的王国。
基于诗歌第四章的诗思,作者进一步阐发自己的思想:在歧路也会寻找到亡羊,尽管此羊并非彼羊;因此歧途不歧,有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在于你所认为的“亡羊”甚或原本就栖息在圈内从未迷失过。探索者的苦苦寻觅是否变得了无意义,难道说我们的追索不过徒劳,自成囚牢。对于此,我们又当如何?或许无所谓坎坷,不畏惧坎坷,坎坷自破,终将由“我”探索到一种质的飞跃从而进入到自由王国之境界。
这首诗是多重意义上的诗歌,既是文学批评性的,也是哲学性的。其对于“歧路亡羊”之哲学探讨并非浅尝辄止的,既探讨了多歧之存在,同时也探讨了多羊之存在;探讨了多歧之多因,更探讨了多羊之多果;其中也不乏多因而一果。应该说这首诗是对于这则寓言故事最具哲学深度的探讨,甚至远比诸多哲学家更具思辨性。
作为文学批评,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痛感中国诗歌深陷于歧路之困境时所必须采取的态度:既能做到不问收获默默耕耘,也敢于在歧路之上收获歧果。成功注定只属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的智者,注定只属于那些敢于并善于坚持的人。
至于中国诗歌的出路到底何在?诗人虽然并未明确说明,但作者的写作态度已昭然若揭,那就是更多地从我们民族文化的纵深处寻找到答案。作者的诗歌创作多引用中国古诗的元素便是明证。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既然能够孕育源远流长的古中国文学,同样能够滋养现代白话诗歌。这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合理继承,一种天然性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诞生今日之李白杜甫白居易,诞生当下的苏轼辛弃疾陆游。尽管就当前而言,这是歧途,是畏途,但却是必然性的选择,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