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有没有养儿防老的意识为什么

“养儿防老”是一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俗语,简单的说就是“我养你小,你养我老”。不过,在当下,社会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的前提下,许多老人已经不需要儿女来养的,相反的,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啃老族”。那么,养儿防老在动物界中,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这个意识和想法呢?其他的野生动物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养儿真的是为了防老吗?赡养老人本身就是作为儿女的一项义务,尤其是对于那些辛苦了一辈子,将所有的积蓄全部都投到儿女身上的父母。到了老年,他们没有了工作能力,没有了存款,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女了。而大多数的父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都是没有私心的,他们倾其所有,让儿女受最好的教育,能有最体面的工作,而这背后都是父母的付出。并且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大都没有“养儿防老”这个想法,只是当父母没有依靠时,我们作为儿女的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依靠。所以,养儿防老并不是主观的“投资”,而是现实的“映射”。在当下,许多年轻人打着压力大的幌子拒绝赡养老人,我认为这是典型的自私的行为。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当年他们的降生给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困难,如果父母也因为压力大选择不养孩子了,试问有几个孩子能在野外自己生存长大。因此,养儿并不是为了防老,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同样的,儿女赡养老人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是对等的。没有任何的道德绑架成分,因为这是生而为人的基本素养。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下,在非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子女过度压榨父母,还是父母过度压榨子女,都是不对的。除了人类,野生动物有没有“养儿防老”意识?我认为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是没有养儿防老的意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个。01野生动物的社会结构野生动物从习性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独居型和群居型。在自然界中独居的动物有很多,比如整个猫科动物中除了狮子以外,其他都是独居动物。它们的社会结构非常简单,只有在繁殖期,雌雄才会融洽的短暂的生活在一起,等到雌性受孕之后,雄性就会离开,雌性独自度过妊娠期,并且独自把孩子养大。一般情况下,幼崽在母亲身边只能待2-3年,之后,幼崽成年,无论雌雄都会被驱逐,从此过上独居的生活。对于幼崽的父母来说,它们只负责养育,不求回报。遵循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对于群居动物来说,虽然它们通常会驱逐成年雄性后代,留下雌性后代,比如狮群。但是,它们依然没有“养儿防老”的意识。我们就拿狮子为例,狮子的后代在2-3岁时会有一个大的转折点,雄性会被狮群驱逐,成为流浪雄狮,而雌狮则会继续留在族群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近亲繁殖的几率,以及扩大自己族群的阵容。与此同时,狮群中的雄狮会因为其他流浪雄狮的挑战迭代,在战斗中,无论是雄狮的“妻子”还是“女儿们”都不会帮忙。而且当狮群中的母狮年老之后,它必须跟随年前的母狮一起狩猎才能吃到食物,它的后代并不会从外面带肉给自己的母亲吃。因此,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居动物,从它们的表现上看,它们是没有“养儿防老”的举动的,而且它们也不具备这个意识。02野生动物繁殖的目的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繁殖的重要性与生存对等,甚至对于一些动物来说,繁殖大于生存。因为,角马、羚羊等食草动物为了争夺交配权会拼死一战,雄狮想要获得交配权也要挑战狮群中的“狮王”,雄性螳螂想要获得交配权的代价就是被雌性螳螂吃掉等等。因此,繁殖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本能,为此它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基因可以延续。至于“养儿防老”它们是不会考虑的,而且它们的后代也不会有这样的意识,不然食肉动物在捕杀年迈的食草动物时,就不会有一群同类冷眼旁观了。所以,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是野生动物不具备“养儿防老”意识的另一个原因,而且野生动物同样也没有“养育恩”的概念。总结“养儿防老”其实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产物”,其他的野生动物之间是没有这个意识的,根本的原因就处在“文明”上,野生动物只有生存和繁衍,并没有文明,而人类作为一种高等生物是有文明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野生动物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父母抚养儿女和儿女赡养父母都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hy/738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