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方法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642930.html书法在一些人看来就是生搬硬套地到故纸堆里去一笔一画地模仿古人的字迹,胡说什么用笔千古不变,章法上也极尽模仿之能事。这种人只会服从、盲从古人,而没有真正自己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充其量称之为书奴,断然成不了书法家。书法家艺术素养的背后,其实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这种涵养是没有办法刻意培养的,是人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一个书法家除了认真向古代书法家学习,还应该人品高尚,知识渊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法的功夫也会体现在笔墨之外。意在笔外,犹如文学作品一样,都写得太清楚了,就没有意思了,要给读者有想象的空间。宋代书法家*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韵”,很难下定义。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韵”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是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它空灵得如镜中之相、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们必须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一句话,“韵”是通过“虚”表现的。书法的“虚”,就黑白的对比而言,是指章法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又是指用笔上的虚锋和不着力处,同时包括萧散、天真、简淡、生拙的风格追求。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增加些侧锋、飞白等虚锋,书法的逸气顿生,带来韵致。“韵”是精神性很强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挥洒之乐。工匠式的生硬缺少一种“士”文化的内涵,在书法上特别缺少书卷气,自然不能算有“韵”。还有太成熟圆到的也不属于有韵,因为韵偏重精神的抒泄,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从中寻求什么“韵”。赵孟頫的字不谓不熟,却难免有着意、巧饰之俏,熟则伤雅,熟则近俗。这是从明朝起直到现在,不少人说赵书俗的原因。我从懂事时起,就一直在艺术氛围中熏陶。我仍依稀记得,幼儿时,观看母亲画虾的情景......稍长,习书画.....转眼间,人已到不惑之年。我一直在学习古人书法,也一直用自己的手书写自己的字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无意成为书法大家,只是书写自己的真性情,一不小心,书法作品得到不少朋友的厚爱。既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书法创作虚实结合而产生神韵的辩证法。这就是我对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央级大报六次整版报道,头条号韩金远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