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31日,当时的季羡林先生已经83岁,“顿有所感,诗兴大作,十分钟内写成此诗。这大概是我一生第二次写诗。工拙非所计也。”何人何事会使先生如此这般呢?
一、赵林克悌
有个德国姑娘,年生于柏林,先后在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年嫁给了在德国留学的赵锡霖(冶金专家),后来随夫一同来到中国,并于年加入了中国国籍。她的中文名字是赵林克悌,“赵林”并非复姓,当与其先生赵锡霖的姓名有关,“克悌”当与其德国名字有关。
自年起,赵林克悌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著有《大学二年级德语课本》和《科技德语课本》等德语教材,并长期承担外文局和外文出版社等对外宣传部门德语著作的撰写、翻译和定稿工作,培养的学生更是人才济济,硕果累累,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和年,先后在北京和柏林举办过《永远的感激——赵林克悌生平展》。
“赵林克悌生平展”图片
二、顿有所感,诗兴大作
季羡林先生自年回国就一直在北大,而且在德国留学的学校正是哥廷根大学,所以他和赵林克悌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年5月31日,赵林克悌患病住院,时年88岁,比季先生还要大5岁,先生目睹此事,有感而发,成诗一首,《年5月31日目送德国友人赵医院》,收入《季羡林全集》第二卷,即散文卷《万泉集》和《小山集》。季先生罕有诗作,并没有收录其诗作的专集,故将此作为最后一篇,附于第二卷书后。
救护车亮着红灯开走了,
带走了一连串的梦。
住了五十年的地方,
只留下一片迷离的竹影。
老伴去年先他离开了人世,
儿女都在万里外飘零。
日夜伴随着她的寂寞的,
只有房前月季和屋后的青松。
如今月季和青松也失去了主人,
小房子是人去房空。
我再在夜里走过时,
不会再看到那一盏昏*的孤灯。
湖水依旧粼粼,
垂柳依旧青青。
人生就是如此,
如此就是人生。
(附记:顿有所感,诗兴大作,十分钟内写成此诗。这大概是我一生第二次写诗。工拙非所计也。)
需要说明,赵林克悌并未在那一年去世,有惊无险,虚惊一场,12年后,即年才病逝,终年岁(虚岁),季羡林先生去世时虚岁99岁。
《季羡林全集》第二卷收录本诗
三、作品赏析
先生自言“工拙非所计也”,那么这首诗是“工”还是“拙”呢?就诗歌内容而言,感受最突出、最深刻的是真情和淡然,字里行间,真情流露,不做作,不矫情,无装腔作势,无虚头巴脑;先生饱经世事,阅尽人生,心平气和,达观洒脱,面对多年的故交友人“亮着红灯开走了”,即便是“顿有所感,诗兴大作”,但内容基调也只是淡淡的伤感,湖水粼粼,垂柳青青,人生如此,淡然处之,如此超强心态,自是常人不及。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这几句诗直抒胸臆,深刻有力,语言通俗,寓辨于诗,境界格调,高人一等。先生在《九三述怀》和《九十五岁初度》中写道,“我生平信奉陶渊明的四句诗,”“我多年以来就有一个座右铭。”先生高寿,晚年在谈到长寿秘诀时,曾总结出著名的“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具体含义本文不论,但一定要指明,决非字面意思那么简单了。
《九三述怀》
就艺术成就而言,平实质朴,文笔老道有底蕴,信手拈来,遣词造句见真功,“迷离的竹影”和“*昏的孤灯”,“房前月季”和“屋后青松”,“湖水粼粼”和“垂柳青青”,“带走了一连串的梦”和“小房子是人去房空”,前后呼应,对仗工整,平仄免谈,韵脚上乘,整体而言,诗味很浓。好诗讲究所谓“诗眼”,可否将最后四句看作“诗眼”呢?“诗眼”往往是可以化用的,现实就是如此,如此就是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如此就是生活;婚姻就是如此,如此就是婚姻……
坦言之,这首诗同那些传世佳作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正如先生所言:“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同优秀的抒情诗一样,讲究含蓄,讲究蕴藉,讲究意境,讲究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羚羊挂角来做比喻。”以此标准来衡量,毕竟表达直白了些,凝练亦有不足。
“十分钟内写成此诗”,果然是“诗兴大作”;“这大概是我一生第二次写诗”,于是乎问题来了,既然83岁才第二次写诗,那第一首诗歌是怎么个情况呢?季先生算不算诗人呢?
《九十五岁初度》
“季先生算不算是人呢?”一不小心,打错了;“季先生算不算死人呢?”再不小心,又打错了。出言不敬,罪莫大焉!可笑之余,闲扯几句,所谓“死生亦大矣”,我们现在都是活人,将来都是死人,死后如何?那是务虚;如何活好?才是务实。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怎么样才叫活好呢?怎么样才能活好呢?第二个问题姑且不论,第一个问题有个非常简单的参考答案,倘能活到季先生那般年龄,哪怕只是耄耋或说望九之年,倘能有季先生那般学问和修养之一二,足矣。
年4月5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