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塞人从游牧到定居
丝路文化遗珍古西域印章系列文章之一
作者严明
导言
新疆古称西域,《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当时有三十六国(后分裂为五十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
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冲突、交流、融合,汉、斯基泰、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甚至古埃及等各种文化都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烙印,从而形成了西域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印章材质、形制及图案内容的多样性。
古代西域多国林立,宗教多元,民族、语言、文字多源,除了原始宗教萨满教以外,佛教、祆教、摩尼教、聂思托里安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随着西域各个王朝的*权更迭、兼并更替,汉文、佉卢文、婆罗米文、于阗文、龟兹文、焉耆文、吐蕃文、鲁尼文、回鹘文、契丹文、阿拉伯文等各种文字也在西域传播使用着,这些文字也同样加载在作为文化载体的印章上,从而赋予了西域印章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疲惫的塞人从游牧到定居
塞人即塞种人,属欧罗巴人种。距今三千多年前,塞人活动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及阿尔泰山一带,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塞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牧猎生活,它们头戴尖顶帽,使用弓箭、战斧和短剑作为武器。塞人骁勇善战,崇拜战争之神,出征时把剑插在地上浇上奶与血以祈求获取胜利,他们会把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器使用。
塞人不仅仅是嗜血的战争机器,而且他们还是草原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不仅短剑、腰带扣、刀柄上带有动物纹饰图案,就连马匹与战车上都装饰着大量的动物造型金属饰件,甚至于身上都纹有大量的动物图案纹身,他们对于*金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量的*金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动物牌饰装饰在衣物上,而这其中作为图腾崇拜一种鹰嘴狮身长着翅膀的怪兽格里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人们眼前,以至于现在人们认为他们就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中记载的经常与光头独目人争斗的阿尔泰*金的守护者-格里芬人。
在北方草原各民族无休止的战争中,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塞人在与大月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冲突中失利,部分被打败的部族迁徙到现新疆南部定居,千百年来不停地战斗迁徙生活已经使他们疲惫不堪,这部分部族放弃了他们祖辈世世代代过着的游牧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及糜子。这些部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各个绿洲上建立了疏勒、莎车、小宛、休循、捐*、姑师、西夜、乌垒、温宿、姑墨、于阗等国家,从此西域国家形态逐渐形成。
随着塞人在西域定居,以野兽造型为代表的塞人印章也随之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塞人的印章保留了游牧民族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早期的印章有着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各种臆想的神兽、怪兽。有长着鹰嘴的鹿,有长着恐龙似的长脖子的马身怪兽,以及带有巨大耳朵的鹿形怪物等等。
而作为崇尚强者崇尚力量的游猎民族,印章中也必不可少的出现了狼、虎等各种猛兽的身影,猛兽捕猎食草动物、猛兽之间相互撕咬搏斗、以及人物狩猎等图案也出现在印章之中。早期塞人印章中的各种动物形象运动感极强,撕咬搏斗、及奔跑中后肢翻转的动物动感十足,而到了后期由于长时间的定居生活,猛兽、捕猎及奔跑运动的动物形象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温顺的家养食草动物的形象,如羊、牛、骆驼等动物形象的静止画面,也有一些骆驼与人、牛与人的图案也出现在印章之中,展现了人与动物平和相处的生活场景。
小贴士:现所见古西域塞人印章基本为铜质,有少量的石质、煤精质及陶质印,形状多为圆形、不规则方形与长方形,后期有少量的指环印及双面印章。
格里芬与独目人
后肢翻转的山羊
羚羊穿带印
双兽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图中印章皆为作者藏品
本文曾刊于《收藏/拍卖》杂志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