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将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生态链的连锁反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地球将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从地球上出现生物至今,已经经历了30多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出现生物约5亿种。然而,现在绝大部分物种都早已灭绝,像25亿年前的三叶虫、万年前的恐龙等。物种的形成和灭绝本来是地球上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其形成和灭绝的速率在最初时也是平衡的。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不顾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以致于物种灭绝的时间大大提前。

古生物学家在对化石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他们认为,地球在历史上共出现过5次物种大灭绝,分别是45亿年前的奥陶纪大灭绝、3.6亿年前的泥盆纪大灭绝、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2亿年前的三叠纪大灭绝和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 的一次是二叠纪大灭绝,其间有约77%-96%的物种被淘汰,造成了千万年地球的寂静,而白垩纪大灭绝将有庞大物种优势的恐龙家族一扫而光。

科学家估计,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每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每27年有1种高等植物灭绝。尽管地球自然发生的这5次物种大灭绝是以地质年代为计量单位的,物种灭绝速度也只是粗略估计的,但是,我们却较为精确地知道,自公元年以来已有大约个动植物物种灭绝。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工业革命前提高了倍-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加快了万倍,物种的灭绝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种。钟表的时针每走一个数字,就有一个历经千百万年进化的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据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年会上发布的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有将近1.6万种动植物,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和真菌正在面临绝种的威胁,其中约种动物是“极度濒危”,“可能灭绝”的有多种。

这份由全球多名*府以及非*府组织的人士提供数据的红色名单显示,13的两栖类动物、半数以上的龟类、1/8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正在面临生存威胁。如果按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今后10年中世界现有的约0万个物种又会减少10%,这个速度是恐龙时代物种大灭绝以来 的。照此下去,到年,将有14-12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根据这样的速度以及可以预知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速度,物种多样性的减弱逐渐明显,说我们目前已经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边缘绝不为过。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不是因为单纯的自然因素而是人类的活动对多数物种灭绝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划分标准,所谓物种灭绝主要包括下列四种情况: 种是物种全部灭绝,即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没有该物种的成员存在,例如旅鸽、渡渡鸟、斯氏海牛等。第二种是野外灭绝,即某个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的控制下存活,而原来的野外种群则已经消亡,例如麋鹿、普氏野马等。第三种是局部灭绝,即一个物种在其分布区内的一个或若干个局部地区灭绝而在其他地区还有生存的现象,例如曾分布于中国但现仅存于啥萨克斯坦的高鼻羚羊。第四种是亚种灭绝。所谓亚种是一个物种的个体由于在地理和生殖上出现了充分的隔离之后所形成的群体,亚种之间有各自的分布范围,在形态、生理特征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虎这个物种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巴厘虎、新疆虎、爪哇虎等许多亚种,现只有前三种仍然有残存的种群。

目前的物种灭绝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人类的过度开发直接或间接地摧毁了许多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污染、疾病以及地球气候变暖也是造成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的原因。

人类活动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分离或者消失,使很多自然种群被分割,形成“孤岛”状态,进而造成近亲繁殖,更使得它们面临着遗传多样性匾乏的危险处境。栖息地的破坏对于生活在岛屿上的生物物种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活的物种有85%为特有种,自从 批人类定居者于年前到达这里以来,岛上森林荒芜、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林中栖息的大约30种灵长类动物大多到了灭绝的边缘。

近年来,科学家以“到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目前升高0.5℃~3℃为标准,利用电脑模型模拟出气温升高对物种造成的影响,他们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6个地区的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多数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然而还有很多动植物却难以进行这样的迁徙因此,科学家保守估计,以上地区的物种到年的灭绝率可能会在15%~37%之间,如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蛙、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都将消失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的栖息地将越来越少。

此外,物种与物种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物种的存亡,关系到多个物种的消长。据统计,只要有1种植物消亡,就会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他植物昆虫和高等动物随之灭绝。鸟类的锐减是一件令人恐慌的事情,因为它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自然界的降解机制、种子传播等遭到严重扰乱。同时,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因为生态平衡的变化通常会使得携带病*的动物明显增加。

比如,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灭绝以后,短短几年,渡渡岛赖以生存的大颅榄树也逐渐消亡,因为大颅榄树的种子一定要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生长。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的秃鹫数量急剧下降,导致野狗和老鼠迅速繁殖,印度狂犬病患者数量也随之大幅攀升。还有一个物种灭绝威胁人类生命的例子就是莱姆病,它的症状类似于流感,对神经中枢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而旅鸽的灭绝正是美国莱姆病蔓延的根本原因,因为莱姆病主要是通过寄生在田鼠身上的壁虱传播的。旅鸽和田鼠的主要食物是橡树果,旅鸽的消失使田鼠获得了丰富食物,因而数量猛增曾,寄生虫壁虱的数量也随之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种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一环扣一环,无论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生产者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的生态系统也因此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

在濒临灭绝的物种中,还有很多没有经过科学家的分类和研究甚至还没来得及被描述和命名就将消失于地球。人类对于它们还知之甚少。然而,这些物种所携带的基因中储存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很可能成为新的食物、药物、化学原料、病害虫的捕杀物以及建筑材料和燃料等可以持续利用的资源。因此,物种灭 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所带来的危害和威胁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物种的灭绝本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谁生谁灭原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地球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然而,在这张生态网中只是一个结的人类,尽管只有万年的发展史,却把战胜自然作为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张生态网不可避免地越绷越紧,有些地方难免开始断裂。恩格斯早就告诫过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这个报复,我们已经看见了 步——人类在日益走向孤独。

因此,当务之急是尽量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要在全球范围保护各类生物的栖息地。否则,当第六次生物绝的灭顶之灾最终来临时,人类也将难逃覆灭的厄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gx/421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