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新玩家换回旧玩具,吃亏背后隐藏的

北京重点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505/8918435.html

有篇中学课文名叫《羚羊木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小男孩将爸爸送给他的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一不小心被妈妈发现了。

听说儿子用珍贵的羚羊木雕,只换回来一把破旧的小刀时,妈妈和爸爸都表示“那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送人呢?必须要回来”!

虽然小男孩十分不情愿,但还是被父母逼着找到了好朋友万芳,用小刀将羚羊木雕换了回来。

当好朋友万芳追上来,善解人意地把小刀塞回男孩手里时,小男孩伤心极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

虽然这篇课文写于几十年前,但类似的一幕仍在许多现代家庭中上演,孩子早上带去学校的玩具,有时莫名其妙就失踪了,有时又会换成另外一件。

比如有小朋友早上带去幼儿园一辆玩具车,回到家就变成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水彩笔,当家长忍不住干涉孩子,对孩子讲“等价交换”的道理时,孩子却沉浸在以物换物的欣喜中,幻想是不是要拿别的玩具,来继续交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好东西”。

在家长看来,孩子用新玩具换旧玩具免不了有些吃亏,但对于孩子来说,背后的逻辑却完全不同,我们家长一定要清楚。

孩子喜欢“以物换物”,是到了“人际关系敏感期”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当孩子们出现“以物换物”的行为时,其实这是其“人际交往”最初的开端,也是到了“人际关系敏感期”的标志。

此时孩子热衷于用玩具、零食等一切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物品,去与他人进行以物换物,通过这样的利益交换,完成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找到“好朋友”。

在家长来看,孩子们交换的物品可能差距悬殊,所以担心孩子会“上当受骗”,成为同学眼中的“冤大头”,可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来说,在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时,他们并不会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chengyaotongcai.com/afhgx/23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