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题目开始
文/张莹
阅读从题目开始,通达的彼岸是领悟到阅读展示给我们的无限风光,借助文章题目,我们往往有如在探索一座大山时有了向导,引领我们更容易找寻山中更美丽的风景,而我们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迅速找到阅读的“向导”,达到阅读美文的“山巅”,从而欣赏到美文中无限风光。
在教学中我喜欢从题目入手设计教学相关环节和问题,因为我认为题目是作者给自己的作品精心安排的眼睛,是文学作品灵魂般的存在,如果教师在教学前能对题目多做些思考和解析,更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抓住题目进行教学诸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解读文本更易达到效果。我下面主要谈几点自己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题目开始阅读的做法。
一、抓住题目有助于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体裁甚至写法。
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是阅读文章的线索,是解读文章核心内容的钥匙。
首先,很多文章题目都有对文章体裁的提示,例如《谈读书》就有着鲜明的议论文的体裁特点,《马说》《爱莲说》中“说”的文体特点,《送东阳马生序》中赠序的文体特点,《岳阳楼记》《核舟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带有“记”字的文体特点。如果教师能从题目里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就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抓住阅读文章的要点,遇到这类有鲜明文体特征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从问题特点入手指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来学习文章,教学中就有了更为明确的阅读目标,教学过程也容易提纲挈领。其次,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例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的过程中,我就以重点介绍“赠序”这种文体特点为教学主线设计教学主问题:赠序主要是劝勉别人激励别人的一种文体,那么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能找到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一文体特点?以这一个主要问题贯穿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体会发现,学生对文中宋濂写到自己求学之艰辛就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然后再追问学生宋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赠序,目的何在?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样的写法劝慰别人是最有说服力的?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仿照本文给自己的同学写一篇赠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劝告或赠言鼓励。这样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紧扣文章标题,抓住文体特点实施教学,学生阅读收获比较明显。
其二,文章标题还往往鲜明的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写人类文章《孔乙己》《范爱农》《藤野先生》《邓稼先》,写事类文章《最后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写景抒情类的《春》《济南的冬天》,写物或托物言志类《贝壳》《蝉》《爱莲说》《陋室铭》或借物抒情类《荷叶母亲》《端午的鸭蛋》《春酒》等,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解读文章的线索。
其三,从标题里分析写作艺术,有时还会带给我们课堂新的教学内容的生成,学生对标题独到的领悟和解析甚至有时会带给我们惊喜。例如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就从标题入手,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后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深意没有。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什么新意的,我们一般都解读为一语双关,即一个是字面意思指爸爸养的花儿凋谢了,一个是暗示爸爸的生命逝去了。本来我对学生解答问题的预设也是这两种答案,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位学生做出了这样一种解读,首先是学生抓准了文章结尾两个独句成段的段落“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我也长大了”,说作者用这两个独句成段的段落是在强调两层意思,一层是再一次伤感的总结全文主要内容爸爸因病过早的离我而去了,一层是我的花季结束了,因为作者在文中多次说到爸爸喜欢养花,而我们家有六个女儿,女孩子一般在人们眼中被视作花儿一般,“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我长大了”放在一起说,就暗示爸爸的离去使得我的花季生活过早的结束了,我过早的结出了成熟的果实,开始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来了,也更好的凸显了这个文章的成长的主题。这一点是我最初备课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的,可是细细一想,学生说的是有其道理的,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的确如此,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我们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更离不开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基本规律。也是引领学生达成文学欣赏的重要途径。还例如《紫藤萝瀑布》,《变色龙》这样的文章题目都是可以如此设计教学的。
其四,题目还可以是行文的线索如《羚羊木雕》《我的第一本书》,抓住文章的题目就是抓住了文章线索,有助于我们阅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二、教师教学时候完全可以从题目入手,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环节。
例如,可以从文章题目导入新课。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就可以从文章题目上下这功夫,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先有意在板书课文题目时写错词语,写成“消失”,然后问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用“消失”而要用“消逝”,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