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平肝息风药
介类潜阳,虫类搜风。
能平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生的药物。
肝阳上亢:多用介壳金石类潜阳重镇的药物。
肝风内动:具有息风作用的虫类药物。
凉肝息风:清肝热类药物。清肝阳上亢和肝热内动。
滋阴息风:用于肝阴不足导致虚风内生者。
肝藏魂,肝旺则每兼情志方面的证状,又应与安神药同用。
16.1羚羊角
16.1.1释名习性
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只有雄性有角,表面黄白色。半透明,长10~30cm,基部直径2~4cm。通体光润如玉,小巧玲珑,药用为角,故名。产于新疆、甘肃、青海。
16.1.2加工炮制
秋季猎取者最佳,用时磨汁,锉末或镑为薄片。
16.1.3性味归经
咸寒,入心肝经。
16.1.4功效
1)平肝熄风:羚羊角咸寒,入心肝经,主泻肝火,清心肺。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风内动等。
2)清热镇惊:如温病后期邪热炽盛导致的高热神昏,小儿惊痫等。
3)凉血解毒:温热病热入营血会导致热盛动血,而见身体壮热,发紫黑斑,吐衄便血。舌质深绛。
16.1.5鉴别应用
羚羊角与石决明均为介类药物,均能平肝潜阳,镇惊熄风,明目。石决明泻肝火不如羚羊角,但能潜肝阳,补肝阴,清肺热,治疗骨蒸劳热;羚羊角主泻肝火,兼清心肺,泻火解毒。可治热毒血瘀发斑,痈肿疮毒。
16.1.6《本经》性味
咸寒,主明目,益气,起阴,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邪不祥,常不魇寐。为中品。
16.1.7各论
陈修园:羚羊角气寒味咸,无毒,入肾与膀胱经。咸寒补水,水足则目明;水足则能化气而益气;肝木得雨露而挺,阴器为宗筋而属肝,故能起阴;味咸则能破血;气寒清热则能止下注;蛊毒为血热之毒,咸寒可以除之;辟恶邪不祥,不寐梦魇者,夸其灵异神通之妙也。
李时珍:羚角属木入厥阴。能平目翳,熄肝风而止惊痫,大人中风抽搐。魂越则惊骇不宁,羚角能止之;相火旺,志怒则烦满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羚角能降之。
16.1.8冉论
羚角与犀角均为独角者胜,精英凝聚于任督交汇灵窍之点。近世以色白质坚,节目蹙绕,基底正圆为正羚。方书向谓犀角清心,羚角清肝,犀角清热功大,羚角熄风功大。犀角侧重解毒,羚角侧重扶正。细玩本经条文,二角均为灵异之品,故本经主治多从精神病变方面着笔。均主蛊毒梦魇,迷惑邪恶等病。二角均咸寒沉降,清热镇惊,沉静循环,对于脑性惊痫瘛瘲,均有特长。不惟脑充血实证为宜,脑贫血虚证亦有当利用者。
西说,其能减少白血球,降低体温;又谓其能加强心脏,促助循环。可知二者非药理之歧义,乃病理之吻合。假令邪热壅遏,气机不畅,因而阻碍滞塞者,二角反能开热闭,散热结以宣之,即其明证。是犀角强心,羚角亦强心,羚角熄风,犀角已熄风。且本经对犀角侧重解毒,钩吻鸩羽潜消;对羚角侧重扶正,益气起阴并重。
16.1.9配伍应用
1)配钩藤:二药均能凉肝熄风,清热定惊。相须为用,其效较强。可治疗温热病的壮热;神昏,手足抽搐及小儿癫证。
2)配石决明:二药皆能平肝熄风。羚羊角清肝火力强,石决明潜肝阳为胜。二药相须,增强清肝熄风之功。用于肝火上亢,肝阳浮越之头痛头晕。
3)配夏枯草:二药均能清肝火。羚羊角咸寒入血分,能平肝熄风;夏枯草苦寒入气分,兼散肝气郁结。二药配伍用治肝阳上亢,肝火内盛的头痛头晕目赤。
4)配石膏:石膏辛寒,清阳明实热,二药相伍,清气血实热而解毒。常用于治温热病神昏谵语,壮热发斑。
5)配黄芩:黄芩苦寒,偏于泄上焦实火,羚羊角咸寒泄肝火。二药配伍治疗肝火炽盛导致的头痛头晕。
6)配菊花:二药均能凉肝泄热明目。二药配伍用治肝火上升之木痛目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